网络预约,优先就诊。
提交预约后,5-10分钟内客服将会与您联系,确认预约详情,请耐心等候。
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200号(德胜门城楼东北角)
根据遗尿的特点,小儿原发性遗尿症可分为以下几个亚型:原发性夜间遗尿、发作性夜间遗尿、家族性夜间遗尿和夜间多尿性遗尿。在儿科临床工作中,以“尿床”为主诉就诊的患儿并不少见,夜间遗尿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,一般而言,5岁时可达15%小儿有夜间遗尿,10岁时5%~6%,15岁时还有1%。
小儿遗尿症的病因
1.排尿控制中枢发育不全
自主性排尿,又称随意排尿,是一个受大脑皮质控制的复杂的生理过程,其反射中枢在骶髓。大脑皮质对骶髓的排尿中枢有抑制作用,当尿液在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,膀胱压力急剧升高,大脑皮质解除对骶髓排尿中枢的抑制,排尿中枢传出运动冲动,引起排尿。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可刺激排尿中枢,使逼尿肌收缩,在膀胱充盈不足时也可引起排尿,即想排尿就排尿,所以称自主性排尿。
婴幼儿排尿的控制是一种反射性行为,即膀胱充盈诱导逼尿肌收缩并协调性引起括约肌舒张,整个过程无自主意识参与,主要由位于脑干和脊髓的次高级中枢控制。正常情况下,在小儿发育完全以后,排尿控制指令则由大脑皮质的相关中枢发出,若发育不全,则将保留婴幼儿的排尿特点,使睡眠中大脑皮质控制能力下降,即出现遗尿。神经生理学研究显示,遗尿症患儿存在着广泛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或迟缓,以及特殊核团功能障碍。
2.神经内分泌因素
精氨酸加压素,又称抗利尿激素(AVP),可减少人体尿量的产生。正常人AVP的分泌在夜间增多,使夜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。有研究显示,遗尿症患儿在夜间AVP的分泌是减少的,同时可能还有肾功能(如肾小管-肾小球反馈)的紊乱,从而导致相对较多的夜间尿量和较低夜间尿渗透压。
遗尿症患儿的肾小球滤过率正常,日间AVP水平与正常儿童并无差异,但夜间AVP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,使髓袢升支粗段的水和离子重吸收率下降,导致夜间尿量和溶质排泄有所增加。在给予AVP或双氯芬酸后,患儿的肾脏恢复离子和水的运输,夜间遗尿的现象可消失。
3.尿动力学因素
遗尿症可由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、逼尿肌不稳定和尿道梗阻致逼尿肌过度收缩而引起。逼尿肌不稳定是指在膀胱充盈过程中发生无抑制性收缩,逼尿肌不稳定本身可导致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。此类患者由于在排尿时括约肌和逼尿肌不协调,因而常伴有白天尿频、尿急症状,甚至有湿裤现象;夜间膀胱不稳定收缩,膀胱容量小而导致遗尿。
4.睡眠觉醒障碍
遗尿症患儿睡眠过深,膀胱充盈的传人冲动不足以使患儿从睡眠转人觉醒状态,甚至许多患儿被错误地诱导进入“一个有良好排尿环境”的梦境中,并在梦中排尿。研究显示,高的唤醒阈是夜间遗尿的致病因素之一,提示难治性遗尿症患儿可能不仅比非遗尿同龄人睡得更深,也可能睡得更好。
5. 遗传因素
小儿遗尿症常伴有家族遗传倾向,据统计,双亲中有单方遗尿史的儿童,44%遗尿;若双亲都有遗尿史的儿童,则77%遗尿,双胞胎有更高的一致性。马来西亚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53%的遗尿症患儿有家族史,另外发现,印度裔血统是遗尿症多发的高危因素。多点基因分析发现,遗尿基因可能位于1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(13q13.q14),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遗尿基因可能在膀胱平滑肌收缩中发生作用,并且能引起肾小管重吸收机制异常。
儿科专家楚兰菊提醒:以上是对遗尿症相关病因的介绍,遗尿症要及时治疗,不然就可能会引发以上的一系列危害,不仅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,还会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。
温馨提示:遗尿症治疗要选对医院和技术,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秉承“一切为了孩子,为了孩子的一切”原则,一直致力从事于儿童遗尿症的治疗与研究工作。如果您还想对该疾病进一步的了解,请直接点击【在线咨询】。